说起唐诗,很多人会想起“唐诗三百首”这种说法。但其实,唐诗传播到后世的累计四万多首,唐朝距离今天已经一千多年了,而在这一千多年岁月里,因为战乱等因素,导致失传的诗歌也比比皆是。比如那句著名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就曾失传千余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因为考古发现,这句诗歌才得以重见天日。
而唐诗中,《春江花月夜》被视为最有名的诗歌之一,甚至这首诗歌还有“孤篇压全唐”的说法,而这首《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则被视为唐朝历史上最为懒惰的一位诗人。因为,他的一生只创作了两首诗歌,其中之一,便是这首《春江花月夜》。
文人的成就
所谓文人,顾名思义,可以视为善于写文章的人——当然文人和文官其实还是有些不同的,文官需要有文化修养,但文人未必做得好文官,比如说宋朝的苏东坡,可谓文采出众,但是苏东坡的仕途成绩,可以用一个笑话来形容。
在儒家文化圈里,文人面临着这样的尴尬:那就是文人写文章多是为了求官,比如说李斯写《谏逐客令》,其目的不是为了给后世留什么好文章,而是希望秦始皇收回成命,继续让他在秦国搞事业。对于文人来说文章写得再好,但是不能做官,那就是最大的失败。
但其实,从文人的角度来说,文人最大的成就,其实在于写文章:质量第一,数量第二。
张若虚无疑是文坛的赢家:虽然认为《春江花月夜》胜过所有唐诗未免言过其实,但是,《春江花月夜》是最好的唐诗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诗人来说,一生写出多少首诗歌并非核心成就,其核心成就在于,写得出多少首可以让后世感到惊艳的诗词。张若虚的这一首《春江花月夜》,胜过不知名的诗人创作上万首诗歌。
这又好比小说的比较。曹雪芹一辈子只写了一部《红楼梦》,当代的网络写手一生可以写出几十部小说,但是,几千部网络小说在文学上的影响力,未必能和半部《红楼梦》比肩。
尴尬张若虚
张若虚在世的时候,可谓小有名气,不过,像张若虚这样的文人,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那就是在唐朝的社会环境里,张若虚算得上文化人,但是在文化人的圈子里,张若虚可谓十分平平。如果把诗人比作明星的话,那么李白、杜甫好比一线明星,而张若虚则是八线左右。
这其实倒并非张若虚文采不好,而涉及到营销和传播学的理念。这种情况,可以在中国当下的画坛中寻找到答案。
在当下,中国的画坛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南派主张量产,就是不断输出画作,用工厂流水线模式向社会输出画作,进而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而北派则主张“物以稀为贵”,极少创作画作,并且每一幅画作的价格,都要报价二百多万的天价。而现实就是,南派抢占了市场、打造了知名度,从而收获了名利,北派则大多穷困潦倒,被社会所讥笑。
在唐朝,几乎每一个知名度高的诗人,其创作模式是基于高质、高产合一的基础上:比如李白和杜甫以及白居易的诗歌,都可以结成集子,可见诗作之多。而一个诗人,只要在诗作多的同时,有几首让人感到惊艳、得到广泛传唱或者诗坛认可,就可以在当世名噪一时。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很美,但是,张若虚由于太过低产,因此在当时,受到的关注度很低,他的《春江花月夜》也一直遭到埋没,在整个唐朝,《春江花月夜》都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这一切,直到宋朝,才得到改变。
张若虚过世的三个世纪以后,他的《春江花月夜》被宋朝文人发现并加以大力推广,由此,文人们开始以各种美誉来形容《春江花月夜》。
孤篇压倒全唐
《春江花月夜》被视为孤篇压倒全唐的伟大诗歌,那么,这首诗歌好在哪里?
首先,《春江花月夜》,单从题目上来看,这五个字,其实每个字,都代表着一种元素,甚至一种文化意境。
春,象征着万物复苏、新年伊始,而这首诗的第一句,便是描写春江潮水和海上明月的,就这样,张若虚将春、江、月三者联系到了一起。
明月,意味着思想,意味着睹物思人,同时,明月照大江的场景,会给人一种宁静同时陷入回忆的感觉。这一切交融在一起,会让人感受一种五味杂陈的感受。
在山川河流面前,人总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新春来临的大环境下,又会让人感到人生短暂,于是,张若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是一句“天问”:这世界上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是什么人?并且,这月,最初照人,是在哪一天?
这一切,没人会告诉张若虚,张若虚也注定永远得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如此,张若虚的内心,产生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当然这种敬畏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顺从自然,并且,乐于接受自然规律,于是,张若虚又有了这样的表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人在自然规律面前,确实是无奈而渺小的,一茬茬人,推陈出新,宛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而山川日月,却千百年没变过,山川日月在尧舜的时代不曾停止运作,在桀纣的年代,也依旧一如既往,变化的,只是地上的人。
逐渐的,张若虚又开始感怀其自身的身世——这算是一种由大及小的写作手法,从浩瀚宇宙、山川日月,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张若虚想起了自己的际遇,并抒发了这样的一句诗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在古代文化中,落花往往意味着伤感,而梦见落花和许久没能回家遥相呼应,向我们展示了人在旅途的一种酸涩。这种感觉或许少年人不会有,但是,疲于生计终年奔波的人,却有着深刻的体验。
诗歌本是情绪的一种抒发,是情绪的一种文字化反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气中夹杂着宁静与精炼,伤感和慨叹中又不乏乐观,这一优势,确实称得上优秀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