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一个气势恢宏的冷兵器时代,烽火燃烧了500余年。
大浪淘沙、繁星璀璨,塑造了英雄,埋葬了败主。马鸣萧萧、旌旗招展,踏碎了离殇,扬起了草莽。
战国风云若九天飞瀑,撞击在铁血磐石上,碎玉珠扬,呈现出璀璨夺目的“百家争鸣”和战国霸主的不羁胸怀,终究在秦王剑下,马伫烽消、百江一统。
历史的宏大在于,刀枪剑戟之余,总给文化避让出一片自由天地,哪怕这片天地硬性切削,也不予荡灭,这就塑成了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稷下学宫,做为战国时代的第一学府,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唤醒了天下精英的才华展示,孕育出“百家争鸣”的非凡气象。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西门”,亦名稷门。“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的城门名称,“稷下”位于齐都稷门处,于此处设立学宫,故称“稷下学宫”。
齐国出手豪迈,将学宫建得门高路阔、气宇轩昂,并给各路参学与交流的学者以崇高的待遇。诸子百家尽皆于此,周游列国的圣贤雅士也暂且停歇于此。浩浩荡荡的学府,人数往往千余记,百家争鸣、群贤舌战,思想高度从这里得到延展与升华。
当然,任何思维的张力都受行政制度的冰冷框范,齐王不朽,他豁达地拆解了这些条条框框,让稷下学宫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学府。
首先,“文”不染“政”,学宫诸子,皆无官宦人员,且任何抨击政权的言论,甚至抨击齐国的言论,朝廷皆兼而听之,善则从之,不善加冕。这就保证了体制外的思维独立性,使思想在“无挂碍”的状态下生发、碰撞、交融与沉淀。
再则,天下贤士汇聚一堂,难免有滥竽充数的酸腐之辈,他们与大贤者的思想如同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存有任何交集,一个论东,一个论西,想握手都找不到对方在哪里。
为了避免这些,学宫设立“学位制”,根据成就、资历、学问分为:“客卿”、“列大夫”、“上大夫”、“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并聘请重量级大师压仓镇宅,兼以荀子主句,为“百家争鸣”肃清道场、净化了学术空气。
接下来,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激烈论战。
一、人天之辩
孟子认为,天地孕育万物、孕育苍生、孕育五谷、孕育河池泉井,人乃天地之所生。天者,宇宙之主宰,人的饮食起居、行住坐卧,甚至命运沉浮都在“天”的掌控之下,乱世枭雄亦难逃其威。
如果孟子主张的是唯心主义,那么荀子则是唯物主义的推崇者,他认为天是大自然的客观存有,而人也是宇宙之尊。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而此时管仲观点与荀子所见略同,认为世间的一切灾难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应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超越自然,人在进行生产生活时,亦将逐步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存有。
二、仁、霸之论
“仁”者,以孟子为核心展开论述,认为天下群雄并起、烽火枭枭,势必归于“大一统”,雄主当以“仁义”之命称霸诸侯、号令天下,认为“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而以“霸气”称雄,面服而心非服也,唯有实行仁义才可教化征服天下,这也就是所谓的“王道”。
而荀子虽推崇仁义之“王道”,但当下时局,诸侯以霸为体,以霸治霸方为时局之大势。
管仲以为雄主应以王霸并举,灵活多变,因势而定,“以备待时,以时兴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
三、利义之辩
孟子认为,义与利是二元对立的,认为追求名利,必然损害义,为了保全义,必然会“舍生而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成为君子与小人的判定依据。
荀子认为,“利”乃人之本性,不可消灭,逐利有度即可,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
管仲认为,义利并重乃学派的合规理论。他认为,在礼义之外,必有物质鼓励相扶,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紧跟礼义的教化引导,故曰:“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四、人性之辩
孟子曰:“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一出生就具备君子的一切优良秉性,之所以有人慢慢变坏,是因为生活条件的或生活环境的左右,使其做出无奈之举,故而成恶,但一经灵魂的洗礼与改造,皆能还复如初。
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乃“五欲”之身,天生好利,又因逐利,相互间不停争抢打斗,故,人生而为恶。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他认为人之善恶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人性方面的差异,就像水,向哪里导通就会流向哪里。
当然,如上之论,乃学宫论辩之冰山一角,乃“百家争鸣”之万水一瓢,其激荡、其丰富、其高妙,乃三二辞篇不能达焉。
其学派,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其贤士有如孟子、荀子、邹子、告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子、鲁连子、驺子等,当然还有长江流域的南方大家屈原。
而在这个时候,遥远的西方也出现了一个顶尖学府--柏拉图学院,它是由柏拉图创办于公元前385年许。
柏拉图的母亲是雅典被称为七贤的后裔,父亲是雅典最后一位君王科德鲁斯的子孙。
柏拉图志怀高远,为了实现城邦的稳固性,实现公平公正的政治理想,于公元前387年,在朋友的资助下,在雅典近郊购置了一片土地,创办了一所自己的学校。
柏拉图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招收学生,具有大学性质的学校。它的课程有:哲学、数学、天文、历史、法律、文学、音乐等。校训是:不学几何者不得入内。
稷下学宫在东方,柏拉图学院在西方;稷下学宫是为乱世一统而设立的,柏拉图学院是个人的政治理想而设立的;稷下学宫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柏拉图学院张贴着“不学几何者不得入内”。
由此,雅典的柏拉图学院与华夏的稷下学宫倒显得格外“小气”与“狭隘”,稷下学宫反确是气度恢弘、万古绵长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稷下学宫乃万古世界第一学府,已属实至名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