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设立过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在划为经济特区后,四座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不相同。
1980年,深圳、珠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2.7亿元左右,厦门则达到6.4亿元,汕头实力最强,GDP总量接近10.8亿元。在这之后的40多年里,深圳后来居上直至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其他三城,曾经稳坐“龙头”位置的汕头,此时却成了“吊车尾”。2021年,深圳GDP超过3万亿,在全国排名前列,而厦门仅为7000多亿,珠海3800多亿,最惨的汕头还不到3000亿,仅为深圳的1/10。
同样的政策,更好的起点,为何最后只有深圳探索成功,其他三座城市全都不“特”了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
- 地理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厦门靠近台湾,当初设立特区,也有着借助台湾经济腾飞发展自己的想法。不过因为两岸局势不稳定,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根本无心带着厦门一起发展。
- 地域面积小,没办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厦门最初主城区只是一座小岛,加上周边地区,也主要是以台地、丘陵为主。所以,这里虽然有天然良港,但地域狭小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 交通发展滞后:要想富先修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交通却是厦门的弱项之一。
尽管其他三个经济特区的发展不如深圳,但它们仍然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