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悟空传讲的是什么内容(西游,是一场青春的成长——《悟空传》)

时间:2024-08-24 08:16:41

《悟空传》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新的思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对经典作品的另类解读。它沿用了传统的角色和人物关系,但却为其赋予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虽取材于《西游记》,但主题却大相径庭,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对经典作品的兴趣也更为浓厚。

一、主题阐释的嬗变

《悟空传》是青年作家今何在大学刚毕业时的作品,对于一个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来说,正是极度渴求社会认同、归属需求最强烈的时候,他渴望社会的接纳与理解,身上充满了对传统的反叛与颠覆。《悟空传》构建出来的“西天取经”的既定命运被打破,秩序被解构,呈现小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命运无常的凄惶与无奈,个人在宿命的漩涡中挣扎的绝望。

《悟空传》以唐僧被孙悟空打死开篇,追溯时间跨越五百年的前因后果,构建了一个可以时空自由穿越的“后现代式”叙事结构,其间穿插悟空与紫霞、八戒与阿月、唐僧与小白龙的爱情故事,这种碎片化的叙事风格,凸显了《悟空传》的宿命论意味:每个人都背负命运的枷锁,无论是逃避还是反抗都逃不出命运的枷锁。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开始是个自由自在、敢于反抗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勇者形象,但是到了后来仍然服从了佛祖的安排,踏上了西行之路。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并不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反抗者,而是由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逐步走上传统封建社会铺好的道路。而《悟空传》里的孙悟空从始至终都体现着自由的意志,哪怕只剩他一个人,也要奋战到底。

《悟空传》从唐僧师徒踏上西行路上写起,他们西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修成正果,而是因为在不同程度上反抗了神,作为一种惩罚不得不去西天,西游一开始就是神精心安排的一场骗局。师徒几人不是为了取经去普度众生,而是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苦恼,解除身上的诅咒。

二、对角色的另类解读

《悟空传》将人们传统意识中固化的西游角色进行了重塑,赋予了取经团队更为丰富的形象和情感。电影中角色的行为与思想更多地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也使观众自然而然地将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感悟带入其中,在观看中收获更多的感悟。

在人们普遍印象中,悟空是一个充满正义、疾恶如仇同时又机智勇敢的角色。但在《悟空传》中,悟空是迷茫的,是一只个性十足的猴子,一直没有放弃与妄图掌管众生命运的神进行着斗争。在斗争中,悟空更加感受到被命运捉弄的无奈,反抗的结果是更残酷的现实。然而悟空仍旧不放弃,一次次的拿起金箍棒投入战斗。

悟空的身上,是当代青年人的影子。这些年轻人充满活力的,面对感情、学业、事业上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仍然充满激情。

猪八戒也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好吃懒做、贪生怕死的猪八戒,而是一个为了追求爱情而反抗天庭、直至丧生的深情人。《悟空传》中还塑造了阿紫、阿月等女性角色。阿紫为了让悟空解脱可以去质问天庭的不公和无理,阿月与天蓬展开另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两位女性角色的塑造让《悟空传》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爱情故事的展开也使角色更为丰满和生活化。

《悟空传》里面的神,也不再是指引迷途、救人水火的神,而是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代表。电影对神进行了否定与批判,成为典型的反面角色。上圣天尊是悟空最强大的对手,她认为天地间的秩序由其制定,她的意愿就是天地间的行事标准,她为了一己私欲为所欲为,总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扩张。

《悟空传》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游形象,人们不再能够通过简单的评判而将人物分为好与坏。神也存在很多缺陷,妖反而与人的情感更为贴切。这种对角色另类的解读,通过反类型化策略而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矛盾的思考。

三、结构与主题的的关系

电影《悟空传》采用线性的时间叙事,以孙悟空的“三生三世”为主线。悟空的一世是“魔王的故事”,第二世是失去记忆的齐天大圣时期,花果山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黑暗、恐惧弥漫的异质空间,但对于悟空、阿紫来说却是象征爱情、亲情、友情存在的“天堂”。但这个“天堂”很快惨遭覆灭,他们因为反抗付出了死亡的代价。

第三世的悟空学会了爱,他自我觉醒后的勇敢地反抗天庭,但反抗带来了更多的死亡与更大的浩劫,反抗带给他的是天命难违的无奈绝望,这让第三世的悟空形象显得无比悲壮。

菩提祖师告诉过悟空,”石心“终究是天界之物,没有了石心的悟空最后的灰飞烟灭,是因为绝望,对爱情、对抗争的结果的绝望。他的反抗有着确定的目标,但是没有现实支撑,离开现实语境后的“反抗”,只是让“反抗”自身成为宿命循环的象征,即使天机仪被击碎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还有新的阻碍出现,

在《悟空传》中,爱情是最高的主题,而每一段美好的爱情都会受到各方的阻挠。纯洁的爱情与残酷的环境间的对比使电影的情节得以更为流畅地展开。《悟空传》中的悟空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英雄,了解世间丑恶,同时也明确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悟空以一个战斗者的形象刻在观众的心里,这正是《悟空传》对经典的继承之上的另类解读。

四、反叛性的青春表达

悟空和《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还有世纪之交的青年,他们是一体的。西天取经的人物群像,也是世纪 之交 中 国青年的社会镜像:大智若愚坚持理想的唐僧、深深掩藏感情与痛苦的八戒、迷失自我狂躁不安的沙僧,还有时狂时悲的那只猴子。《悟空传》替一代青年人苦苦追问:如何能在“小时代”做个“大人 物”?

今何在说过:”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平庸的故事。“ 《悟空传》的核心是关乎存在,关于人为么活着。而这正是刚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的青年面临的问题,因此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电影《悟空传》以针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描绘了一幅后现代式的青年亚文化图景。中华文明有着博大宽容性,这种恢弘的博大宽容性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绝对自信,产生了群星璀璨的辉煌文化历史。

后现代青年亚文化属于一种具有着强烈的边缘性、颠覆性、反叛性、批判性的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后现代的产物,这种亚文化必然继承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典型化等诸多特质,塑造了背离传统意义桀的颠覆性的人物角色。

《悟空传》折射出了作者对于这个社会的现象、现实、现状等的深刻认知,这也是蕴含于影片中的颠覆性的根源所在。同青年亚文化更加追求民主、自由、个性,是一种后青春期的形诸于逆反张力抵抗的强烈的反叛意识释放。《悟空传》充满了“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无若成魔,佛奈我何”的唯我独尊、藐视一切的过度放任,这正是反叛性的青春表达。

五、内涵的另类解读

《悟空传》的主题是反抗,反抗体现于电影的各个情节中。悟空在反抗,阿紫在反抗,几乎所有人都在反抗。但是反抗不是为了讲述悲剧的现实,也不是为了表达命运的无奈,而是鼓励人们追求梦想、主动求变,力图为迷失于现实世界的年轻人们提供一条解脱与救赎的道路。悟空的战斗,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人们或多或少都可以悟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闹天宫"的孙悟空与“取经记”的孙悟空是同一个人吗?《悟空传》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作者将这解读为个体的“成长”,即“闹天宫”的孙悟空是年轻的悟空,“取经”的孙悟空则是中年,而从"闹天宫"到“取经记"正是孙悟空成长的过程。


《悟空传》充满了 “时间”的焦虑,充满了对生命有限性的嗟叹。《悟空传》将“闹天宫”的那只猴子指认为“邪恶本我”,取经的悟空是“麻木的自我”,取到真经的悟空是“修成正果的超我”,所谓西游,就是自我不断压抑本我,最终达成超我的人生之路。

人终将 走向成熟,走上“取经”的西游之路,而“真经”正是那个规则与秩序,谁都无法逃脱。当抵抗精 神降维成“青春期叛逆”,一切蕴含着反抗诉求的行动也就不过是少不更事。

《悟空传》为每一位默默无闻的平凡人赋予了一种敢于撕裂命运的勇气,同时也为每一位付出过奋斗的青春赋予了一种无上勇气。悟空不满于天庭的秩序森严和专断独行,决心打破既有的天规戒律。这简单的情节背后,蕴含着太多的哲理。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离经叛道、挑战权威的想法和行动,但是长辈总是教导我们要学会服从,要学会随大流。于是乎,曾经个性张扬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卑微和圆滑。人们忘记了自己,麻木地追求着物质,被迫投入烦琐的工作和社交中。每个人都应当勇敢地追求自由,这是《悟空传》所要告诉我们的最本质的道理。

神妖皆具人性,道法藏于本心。感谢《悟空传》,它让我们意识到“我”的存在,感知到“我”与“世界”的矛盾冲突,让我们保持着改变世界的最后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西游路,每个人的西游路的价值,是靠自己用走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悟空传》绝对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