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1944年华沙起义的简易武器:波兰本土军队的抵抗之路

时间:2024-07-23 10:31:40


1939年9月1日,波兰迎来了二战的烽火,德军的入侵标志着这个古老国度再度沦陷。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历经波折才刚刚建立共和国。然而,希特勒的入侵让这一切成为过去,苏联在东部占领波兰,按照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议,波兰军队解散,但在1942年,抵抗的火种在波兰燃起,形成了强大的波兰本土军队。

起义中出现了波兰武器,包括布维斯卡维察冲锋枪。右下角的 Filipinka 和 Sidolowka 手榴弹。

这支波兰地下国的武装力量成为整个抵抗运动的中坚,他们采用游击战术和城市游击战,通过破坏行动和与德军小规模的冲突,在乡村对抗占领势力。在1944年,本土军队在其鼎盛时期拥有超过40万成员,但令人惋惜的是,许多成员并没有足够的装备。

1944年的冲突爆发在苏联军队抵达华沙的大门口,标志着一场全面的起义。8月1日,起义拉开帷幕,然而在同年10月20日,它被残酷镇压。除了庞大的伤亡和德国军队与平民之间的血腥战斗外,人们也记住了苏联军队未能在城市郊区提供支援,这被认为是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于武器装备的匮乏,抵抗运动不得不在秘密条件下制造自己的武器,而波兰则被德军统治。

Błyskawica冲锋枪:波兰坚韧不拔的武器工业奇迹

Błyskawica,即“闪电”冲锋枪,是波兰地下武器工业的巅峰之作,亦是波兰版本的Sten冲锋枪。在二战期间,Błyskawica作为波兰抵抗的象征,最初在英国生产,成为唯一一种大规模秘密生产的武器。

由波兰工程师Wacław Zawrotny和Seweryn Wielanier设计,它融合了德国MP-40冲锋枪的外观和英国Sten的内部结构。这款武器所有部件采用螺钉和螺纹连接,而非传统的螺栓和焊接。

这种设计让能力相对较弱的工程师更容易生产,因为它的系统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与德国冲锋枪的相似性让Błyskawica可以使用被捕获的弹药,因为它与MP-40使用相同的口径和弹匣。它完全符合本土陆军高级指挥部的需求,易于制造,并且可以利用各种简易材料。

1943年,经过一系列测试,Błyskawica被正式采纳为本土军队的官方武器。这个名字取自波兰语中的“闪电”,源自战前一家电气公司的工人在原型上雕刻的三个闪电标志。

起初,Błyskawica的生产始于华沙一家专门生产金属围栏网的车间。尽管最高统帅部订购了1,000支,但在华沙起义爆发之前,仅生产了600支。在叛乱期间,又有40支被引入战斗。虽然在华沙以外有一些少量生产,但绝大部分制造仍在这座城市进行。

然而,随着起义的失败,本土军队又订购了额外的300支Błyskawica。然而,到那时,苏联军队已经推进至波兰,而德军则在被击退。这使得最终交付的数量远远少于计划,但Błyskawica冲锋枪依然永载波兰历史,成为坚韧不拔的抵抗之象征。

波兰士兵在华沙起义期间发射了一枚布维斯卡维察

Filipinka和Sidolowka手榴弹:波兰抵抗的爆破奇迹

Filipinka,又称Perelka,非正式地被称为ET wz.40手榴弹,于1940年在波兰本土陆军地下设施制造。这款手榴弹的设计师是来自Rembertow波兰陆军弹药厂的前工人,灵感来自战前的反坦克手榴弹ET wz.38,设计师是爱德华·季莫扎克(Edward Tymoszak),因此得名ET。

Filipinka呈圆柱形,采用位于外壳上部的保险丝。作为一种进攻性冲击手榴弹,击中目标即爆炸。在第一个系列中,约生产了4,000个Filipinka手榴弹。最初,它们由胶木制成,爆炸后胶木破碎,不像金属手榴弹那样产生碎片。

Filipinka – 右;Sidolowka – 左。通过 大比目鱼– CC BY-SA 3.0

随后,季莫扎克推出了一种带有金属印记的外壳。Filipinka使用各种自制炸药,有时工程师从德国航空炸弹和炮弹中提取炸药,有时他们使用英国皇家空军通过空投投送的塑料炸药。

在1942年,Filipinka手榴弹迎来了改进版本ET wz.42,通常被称为Sidolowka。它以汉高的金属清洁剂Sidol命名,包装在适合手榴弹使用的瓶子中。除了作为容易获得的简易炸药外,它还是一个巧妙的伪装,因为手榴弹看起来类似于Sidol清洁剂瓶。最初由华沙理工大学的教授在化学家Jan Czochralski的指导下在华沙生产,它的底漆和雷管由波兰弹药厂的战前专家设计。

这两款手榴弹,Filipinka和Sidolowka,成为波兰抵抗运动中的爆破奇迹,凝聚了那个时代抗争的智慧和创造力。

种类型的 Sidolówka 涂层以及两个挎包装药和一个反坦克瓶。通过 大比目鱼– CC BY-SA 3.0

K型火焰喷射器:本土军队的火焰之怒

火焰喷射器,这是一种既恶毒又高效的武器,特别在城市地区,成为消灭敌人隐藏在建筑物中的理想工具。本土军队认识到简易火焰喷射器的潜力,可以在对付更强装备、更有训练的敌人时取得优势。尽管生产始于1942年,但直到1944年的起义,这种武器才得以正式使用,因为叛乱分子不希望过早暴露他们在简易武器方面的独创性。

K型火焰喷射器的主要目标是作为反坦克武器使用,适合在车间生产,使用现成的材料。它由两个油箱组成,一个用于燃料,另一个用于压缩空气,混合物为75%柴油和25%汽油。橡胶汽油软管连接到金属管上,而在拉开管道上的手柄后,一块浸有汽油的简单布点燃了与压缩空气混合的燃料,将火焰喷射出去。

在加油之前,每个油箱最多可以允许30次点火,而在华沙起义期间,大约有400台K型火焰喷射器投入使用,尽管确切的数字难以估计。考虑到其简单的生产手段,K型火焰喷射器通常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武器,唯一的缺陷是在连续的火力爆发后射程逐渐减弱,约不超过4分钟的程序加油。

K型火焰喷射器成为本土军队的火焰之怒,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寻找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决心和智慧。这种简易武器在波兰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成为对抗敌人的不可或缺的利器。

1944 年,一名本土陆军战士在华沙街头挥舞着 K 型火焰喷射器

Kubus:波兰起义的铁甲之光

Kubus,源自雅各布的波兰绰号,是一种令人瞩目的装甲车,曾在波兰本土军队中生产,为华沙起义的早期阶段提供了坚强支持。

它的底盘基于雪佛兰157卡车,并在华沙战役中积极参与。这辆车在短短13天内完成生产,并在没有预先测试的情况下分发给战斗人员。设计者是工程师Walerian Bielecki,化名Jan,他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现场构建了底盘并完成了安装。

库布希,波兰装甲车

这辆车以一个游击队妇女的代号Kubus的名字命名,她是工程师之一的妻子,代号Globius。由于她在施工前几天去世,这个名字被赋予了一种荣誉行为。有趣的是,Kubus也是著名的书籍和卡通人物小熊维尼在波兰的名字。

底盘采用钢板安装在底座上,以确保机组人员的安全。这辆车可搭载八到十二名士兵,配备了苏联DP机枪和K型火焰喷射器。Kubus试图夺取被德国占领的华沙大学校园,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Kubus受到轻微破坏,叛乱分子撤退到本土军队控制区。最终,它在1944年9月6日被废弃。

大比目鱼– CC BY-SA 3.0

受损的Kubus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并于1945年被拖到波兰陆军博物馆,成为德国人洗劫后的第一批展品之一。经过修复,目前仍在那里展出。2004年,一辆全尺寸的可操作复制品被制造,并于2009年在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向世人展示了这辆铁甲之光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