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代表中国签署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有不少人说他是卖国求荣。但他个人的贪腐等问题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然而他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也能看出他眼光独到、经世致用的一面。我们从几个侧面来看一下李鸿章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
首先,我们看一下晚清四大名臣的贡献及他们的遗产:
1. 李鸿章:晚清重臣,四大名臣之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兼统帅,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都督等。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说“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德国海军大臣科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死后留下百亿的巨额财产,后代至今是亿万富翁。其遗产涉及房产、田产、各种实业股份等,大量现银存在日俄等外国银行,遗产合计约4000万两白银。
2. 张之洞: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广雅书院,慈恩学堂(南皮县一中)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工业上,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镇压过维新派的林圭、唐才常等的自立军起义。 1909年,张之洞在家中病逝,摄政王载沣亲自前去祭奠。清廷命令厚葬张之洞,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襄”。在记载中:“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殁后家无一钱,所有的遗产是万卷图书。
3. 曾国藩:创立并统帅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为大清力挽狂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我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也是由他安排。曾国藩被称作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死后仅为家人留下1万两白银,且大部分都用在办他的丧事上。
4. 左宗棠: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湘军著名的将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和陕甘同治回乱。平定新疆全境叛乱功,可谓居功至伟。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候。中法战争爆发后,曾自请赶赴福建督师。也是晚清当之无愧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死后仅为子孙留下2万两白银的家产,这个仅仅相当于他一年的俸禄。
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巨贪绝对是他局限性的体现,由此,我们很难认为他具有真正的爱国情怀的,因为中饱私囊的人一旦拥有了权利,则很难把国家、民族大义放在首位。李鸿章曾说自己是一个大清裱糊匠,这话确实没错,但他是一个往自己家里顺纸的裱糊匠。
其次,我们再看一下李鸿章被称为“东方的卑斯麦”, 那卑斯麦本人如何回复的?
众所周知,俾斯麦是在法国和俄国虎视眈眈之下统一了德国,因强硬干练的政治手段,被誉为“铁血宰相”。而李鸿章被誉为“东方的俾斯麦”,是源于1875年李鸿章过生日时,德国军火商老克虏伯送去的贺信里对他的吹捧之词。但李鸿章对此十分受用,此后常以此自诩,后来就慢慢就流传开了。但在笔者看来,李鸿章的才能与功绩,都远远无法与俾斯麦相提并论。梁启超先生也曾在他的著作《李鸿章传》里说过,这是个自欺欺人的称号。
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时,遇到了俾斯麦并与其合影。李鸿章对卑斯麦本人自诩“东方的俾斯麦”。 俾斯麦听到后却说:他没有听任何人说过自己是“欧洲的李鸿章”。据说当时的会谈现场气氛非常尴尬。
后来,俾斯麦对访问德国的日本和大清官员,做了这样的评价:“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再无其他’。”
可见梁启超先生的评价相当到位。
我们再对比一下当时著名的外交大臣郭嵩焘(1818—1891,湘军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他曾用12字归纳晚清外交: " 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意思是因为愚蠢而行蛮,行蛮不成则使诈,使诈失败则跪地求和。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并且反对将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独立的文明国家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加以痛斥并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树立新的世界意识,走富国强民的近代民族主义道路。
再看一下李鸿章的思想深度和境界格局,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下面是一段是梁启超的评价,可加以佐证:
“李鸿章其实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政府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的权限,不知道当大臣应尽的职责。他对西方富强的原因其实是不知道的,以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我们就学这些,洋务运动就完成了。这就是现在举国异口同声的论调,而李鸿章实际上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前辈他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不过让他们的丑陋更加暴露出来,终究不会成功是必然的。
李鸿章这么忠诚,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他又长时间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大权,但成就却仅仅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每天责备他人看不清时局,而他自己对时局就没有弄明白;每天责备他人搞派系,旧习气难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他不知道今天的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还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当年的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大力发展海军事业。当时的朝野“边疆无用”论,“得不偿失”论甚嚣尘上。还好有左宗棠,极力主张海防塞防,二者并重。并最终收复新疆。试想一下道如果清政府采纳李鸿章的建议,则新疆全境尽失,现在很可能被俄罗斯控制,这对我国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时隔百年之后再回看当年的新疆问题,只能说一句“好险!”。
客观上说,李鸿章对外不能强国对抗西方列强,对内又不能发起变革改变当时国家的腐朽落魄。现在却有很多为李鸿章洗白的论调,我们很难判断其目的,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