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时间:2024-08-13 09:31:33

辛亥革命,严格来讲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开始直至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之间爆发的一场旨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被史学界称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方面全面分析辛亥革命,进而从中阐述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

首先要明确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另一派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孙中山、黄兴等人为主要代表人物,主张以武力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或者说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本身就“先天不足”,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而产生的,很明显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并不具备完成资本积累的条件,内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并没有得到充分而又全面的发展,反而是在艰难的夹缝中求取生存。而民族资产阶级就在这样一个不利的环境中诞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发展成熟于一个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环境之中,这也就最终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1905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于日本东京宣告成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则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自上而下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在中国并不能走通。在这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站到了历史的前台,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就已经发动了诸多起义,其中规模以及影响力较大的有1907年的安庆起义、钦廉防城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等等。

1907年安庆起义的领导者徐锡麟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以及当中的不足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革命指导思想。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但可以明确的发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帝”是指帝国主义)纲领,在当时的革命党人看来,只需要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建立共和政体,中国就可以富强起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平起平坐。不仅如此,当时革命党内部有个别人还认为为了争取到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支持,可以在革命成功之后选择继续承认部分不平等条约。从中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没有彻底认清,依然抱有幻想。然而我们现在都明白,帝国主义国家是绝对不希望看到中国真正独立富强起来的,因为一旦那样他们就再也不能从中国非法攫取各种利益,所以帝国主义国家必然会想方设法的破坏革命的进行,袁世凯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是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这一大因素的。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意识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革命思想只在留学生和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士阶层得到了传播,最广大的底层劳动群众很少能接触到,甚至在民国建立之后,很多底层民众不知何为“共和”,何为“民主”,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可以有效解决底层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土地问题的方案,而只是在大方向上提出了“平均地权”。我们观察一下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会发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手中并没有实质性的直接归他完全掌控的军队,武昌起义也是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和鼓舞的清朝湖北新军发动的,说白了就是清朝新军队伍里面有革命党人士,但这并不代表新军就是归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彻底掌控的军队。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许多地主阶级和立宪派人士看“风向不对”,大都是出于为了保全自身利益的目的,宣布脱离清朝政府的统治站在了革命阵营。这也就决定了革命阵营内部并不全都是坚定的革命党人士。而这些“力量”的进入,也是造成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的一大原因,那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革命的掌控力度被大大削弱。清朝统治的最终推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守旧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

熊秉坤,新军工程第八营,武昌起义时率部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三、综合客观的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等等。所以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又有失败。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便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地方。

与此同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他并没有让中国真正的独立富强起来。这便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

清帝退位诏书

四、拓展知识

孙中山先生晚年在中国共产党以及苏俄的影响下,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而这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这也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