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类是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以便进行产业研究和管理。
它是产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产业理论研究的条件和任务。
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它不能完全自主地实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管理完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对它进行适当的管理。
而合理有效的管理,首先要求对产业进行分类,实行分类管理。
产业分类还是为产业研究服务的,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产业的内涵与特征,首先必须解决产业分类问题,因此它是进行产业研究的前提条件。
另外,通过产业分类还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产业概念,这是建立产业结构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
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的角度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目的不同,产业分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产业分类也是进行产业研究的首要任务。
01
产业分类的一些主要方法:
(一)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二)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三)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四)三次产业分类法
(五)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六)产业地位分类法
(七)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
(八)标准产业分类法
本文不对这些方法进行展开讲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学习。
02
在此,重点跟大家唠叨一下“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并在1935年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提出根据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三个阶段对产业进行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划分。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次产业分类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农业、采矿等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即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简洁明了地划分了经济结构,为政府决策、经济分析和国际比较提供了统一框架,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是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工具。
因此,它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分析与预测、就业与收入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制定与产业升级与转型。
03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满足国民经济核算、服务业统计及其他统计调查对三次产业划分的需求,我国统计局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制定了非常规范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
我国统计局制定《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历程:
>>> 1985年
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始于1985年。为适应建立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首次规定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
>>> 2002年
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后,对原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进行了调整,制定了第二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 2011年
国家统计局在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三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 2018年
国家统计局又根据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对第三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进行了修订。
每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调整,《三次产业划分规定》都会随之而调整。
04
根据统计局制定的标准,我国现行三次产业的范围为: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以下是最新的“三次产业”划分情况: